7月18日,美国参议院外委会民主党议员发布一份报告,声称"中国正在取代美国全球超级大国地位",并指责特朗普政府执政半年来"严重削弱了美国与中国竞争的能力"。这一报告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中国外交部作出明确回应,直指该报告"充斥着冷战思维",渲染"中国威胁论",并重申中国无意取代任何国家,更不会参与大国对抗。
这份报告的逻辑并不新鲜。其核心论点可拆解为:其一,指责特朗普政府上任6个月内“严重削弱美国竞争力”,为中国崛起创造条件;其二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呼吁美国两党放弃内斗,联手遏制中国发展。
面对无端指责,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以三组关键词亮明中方立场:
第一,不搞恶性竞争。 林剑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致力于做积极、稳定、向善的力量”。这一表述直指报告将中国描述为“战略挑战者”的荒谬性。事实上,中国的发展路径始终以自身需求为导向:从脱贫攻坚到绿色转型,从科技创新到共同富裕,中国追求的是“让14亿多人过上好日子”,而非与任何国家争夺所谓“霸权”。
第二,不搞大国对抗。 中方明确表示,处理中美关系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大原则。这一立场与美国报告鼓吹的“竞争工具箱”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曾合作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在公共卫生领域,两国科学家在新冠疫苗研发上保持沟通。这些实践证明,大国完全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在共同挑战面前找到合作空间。
第三,不取代任何人。 林剑直言:“中国无意、也不会与任何国家比拼影响力。”这一表态与美苏冷战时期“你死我活”的逻辑截然不同。中国的发展哲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始终以“赋能者”而非“征服者”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
美国报告的出台,恰逢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历史时刻。当发展中国家渴望摆脱“选边站”的困境、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时,美方却试图用冷战剧本捆绑国际关系,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做法注定难以得逞。
历史早已证明,将对手视为“敌人”的思维会蒙蔽双眼。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将日本视为“经济威胁”,发动贸易战、签署《广场协议》,最终导致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如今,同样的逻辑被套用到中国身上,但中国与日本有着本质区别——我们既不依赖外部市场输血,也不追求技术封锁垄断,而是通过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
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如何相处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影响人类前途命运。美国报告的错误不在于关注中国发展,而在于用冷战滤镜扭曲了这一进程的真实面貌。中国用四十多年时间证明,发展可以有另一种可能——它不需要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不需要通过制造对手来定义自身,只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走好自己的路。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多做有益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事。”这或许才是大国应有的担当——不是争夺“超级大国”的虚名,而是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华亿配资-华亿配资官网-最新配资平台导航-炒股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