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号召,助力“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桑榆非晚实践团联合“青藤悦行”项目、“乡”约青芒实践团连续两年赴韶关市武江区、浈江区、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四区县十镇三十余村开展调研,围绕“一老一小”弱势群体保障、“绿色资源”价值转化的乡村重要问题,力求在深入田间地头的扎实走访与实践中,一手托起民生温度,一手助力经济活水,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有效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添翼赋能。
聚力助老,携手共绘晚霞美
新时代以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等新特征,农村养老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深入剖析粤北山区农村养老问题,桑榆非晚实践团奔赴韶关乡村一线,采用“县-镇-村”多维开展模式,联动政府村委、养老服务中心、社工站等多方力量,探索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性农村养老模式。实践团同韶关市浈江区风采街道中山路社区、新丰县民政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围绕农村养老问题、养老基础设施、人口流动情况等问题开展座谈,共同探索养老体系建设,与农村老年人面对面交流,切实了解其生活状况、收支条件、医疗保障及养老诉求等情况,探访韶关市社会福利院、马头镇区域性敬老院、梅坑敬老院等机构,分析农村养老服务的现实困境。实践团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得的大量视频、采访、问卷数据,完成《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欠发达农村慢性病管理困境研究——基于粤北三市五县区的实地调研》、《粤北山区养老问题对策研究》等总计四万余字调研及资政报告撰写,并获得政府采纳,为粤北山区老年人养老提供方案。
笃行适老,乡土文化助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激活乡土文化资源赋能适老型经济大有可为。桑榆非晚实践团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调研时,敏锐发现当地丰富的瑶绣资源,基于扎实的实地走访与需求分析,他们结合实际向政府提议开办瑶绣“夜校”培训班,获采纳落地,在政府统购统销政策助力下,瑶绣作品打开市场。老人们在夜校相伴学习,既通过绣制瑶绣增收,又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赋能文化振兴。这整个链条不仅直接服务于“富足乡村”的经济目标,更通过赋予老人价值感、促进社会参与和身心健康,深刻诠释了“健康养老”的内涵。“一老一小”是关乎乡村振兴可持续性的核心议题,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既能有效转化为促进增收的经济资源,又能成为滋养下一代的教育资源。“乡”约青芒实践团积极挖掘乡土文化,开展乡村文教实践活动,弥补乡村儿童学习资源短板,以当地乡土文化传播与学习筑牢乡村儿童身份认同,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与发展。
点“金”山水,创新扶老助破题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现实挑战和科技迭代加速演进的趋势背景下,探索多元创新养老模式是解决落后山区养老问题的关键。桑榆非晚实践团联手“青藤悦行”项目,积极探索创新助老的可行路径。韶关山区农村由于区位环境等因素经济发展落后,但其具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具备着将生态资产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价值的独特优势。桑榆非晚实践团探访了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丰龙供销产业基地,农旅融合发展区马屋村的生态康养园,特色农产品牌区奎塘村的养殖基地,实地考察乡村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技术应用现状,研究在激活乡村绿色资源赋能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态禀赋创新性转化为适老型就业机会的可行路径,为使“绿水青山”成为支撑山区老人“家门口就业、可持续养老”的金山银山提供更多可能。此外,“青藤悦行”项目还以“让老人拥有更有温度、更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为初心开拓创新扶老有效途径,记录并传播老党员、退役老兵等共和国建设者的生命故事与价值信仰,推动形成敬老、助老、乐老的乡村养老新风貌,助力中国特色高质量农村养老支持体系建设。
合力共行,青春助力百千万
三支队伍以“各有侧重、协同联动”的模式,将继续于2025年暑假期间围绕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浈江区乐园镇、武江区西联镇等地的乡村一线进行调研,将助老、育小、生态赋能深度融合,以青春智慧与实干担当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激活内生动力贡献方案,以实际行动书写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春篇章。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桑榆非晚实践团
华亿配资-华亿配资官网-最新配资平台导航-炒股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