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琴台
在山东菏泽单县旧城东南的护城堤里,有一座一里来长的高台,前枕长堤,半浮水面,状似半月,名曰“琴台”。相传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治理单父(今单县)有方,常于此处弹琴抒怀。
宓子贱,名不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门72贤人之一。宓子贱小孔子49岁,深得孔子赞赏,年纪不大就累积了些许名气,鲁定公相继选拔了孔子的两名学生巫马期和宓子贱去做单父宰。
巫马期也是孔门72贤人之一,小孔子30岁。在单父宰任上展现的是实干家的做派,每天“戴星而出,戴星而入”,依靠不辞辛劳,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
宓子贱接任巫马期,赴任前,去和一个叫阳昼的朋友道别。宓子贱说:“我要到单父上任了,您有什么要嘱咐的吗?”阳昼沉思片刻,说道:“我一个穷打鱼的,不懂得为官施政。只有两点钓鱼体验,说给你听听吧。”接下来就说:“河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凡是见到钓饵就咬、争相吞食的,准是那令人讨厌的阳鱎。这种鱼肉薄味淡;而那种凡是见到钓饵,好似看见了,又似没看见,不争不抢,想吃又不贪吃的,多是鲂鱼。这种鱼肉厚味美,令人喜爱。”
宓子贱若有所思。
宓子贱前往单父走马上任。离城还有几十里,单父的官吏大户、士绅名流出城迎接,欲与新县宰套近乎。宓子贱见此情形,猛然想起阳昼的告诫,催促车夫:“阳昼说的‘阳鱎’来了,不要停,赶过去!”
宓子贱成为单父的最高长官后,不再像巫马期那样事事亲力亲为。他每日只端坐于衙门之内,坐镇指挥。《吕氏春秋·察贤》称他“身不下堂”。下了班居然还有雅兴来到城南高地鸣琴唱和,仿佛世间纷扰与己无关。
然而,伴随宓子贱旋律悠扬的琴声,单父百姓依然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原来,宓子贱在表面上若无其事弹琴,实则心中自有丘壑。他深谙用人之道,善于发掘并任用贤才,信任下属,敢于放手。每天一上班,就吩咐停当,让每个人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军队要经单父。当时小麦正待收割。手下向宓子贱建议,放城里的人出去收割,谁收割了归谁所有。这样就不会让敌军得到一点军粮。宓子贱坚决不答应。后来齐军抢割了单父的许多麦子。鲁国大夫季孙很恼火,派人召来宓子贱,厉声谴责:“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麦子,你拦着不让放人收割,反倒留给齐军,这岂不太令人痛心了吗!”
宓子贱解释:“依下官之见,今年的麦子被齐军割了,明年还可以再种。如果一来贼寇,就让那些不种田的人任意收割别人的庄稼,就助长了人们盼望贼寇再来的心理。况且单父一季的小麦,咱们收了,鲁国也不见得富强多少。如果鼓励百姓不劳而获,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坏影响,就不是三年五年所能消除的。”
听了宓子贱这一席话,季孙羞愧地说:“还是你见识深,想得远。”
一天清早,宓子贱闲逛鱼市,发现有人在卖怀孕了的鱼。宓子贱掏钱把大肚子鱼买下。又见邻摊在卖十分鲜活的小鱼,又把小鱼也买下来,提着鱼篓走到河边,把鱼都放掉了。单父的百姓这才明白:大鱼现在有孕,正是产籽期;而小鱼还没有长大,不能伤害。把这两种鱼吃了,河里的鱼不就越来越少了吗?
这事不胫而走,在全县传开。从此,渔民打到怀孕的大鱼和还没有长起来的小鱼,一律放掉。
宓子贱的品行还影响到单父其他领域。农民勤劳耕种,三教九流守礼奉法,成为春秋时期的文明县。
宓子贱鸣琴而治声名鹊起。孔子也大感兴趣,在宓子贱看望自己时问道:“鸣琴而治,是怎么做到的?”
宓子贱答:“学生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百姓长辈,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百姓的子女,抚恤孤儿,爱护百姓,和百姓同欢乐、共忧患。没想过对他们滥用高压,实行严苛政令。”
孔子叫好。沉思片刻,又说:“不过,这是末节,恐怕还是不够。”
宓子贱又答:“学生团结了一批人,我就像对待父辈、兄长、知心朋友一样对待他们。”
孔子点头:“嗯。可以教给他们仁义道德,这些人一定会拥护你。不过这是中节,也不足以治理好一个地方。”
宓子贱又答:“单父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我把他们当做老师,依靠重用他们,施政大有成效。”
孔子这才感慨地说:“知人善任,重用人才,为人谦虚,难怪,难怪!”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漱耳
华亿配资-华亿配资官网-最新配资平台导航-炒股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